物联网卡在应急事件中的应用:构建智能化应急管理体系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5-03-27
点击数:
近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着《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深入实施,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向科学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物联网卡这一关键载体,在应急通信、监测预警、资源调度、现场救援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为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应急通信保障:物联网卡构建“不断线”的生命通道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应急通信需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联得上、通得好”。在传统通信网络因灾害中断时,物联网卡凭借其广覆盖、低功耗、高稳定性的特点,成为应急通信体系的重要补充:
- 灾后快速组网:搭载物联网卡的便携式基站、卫星通信终端可在灾区快速部署,为救援指挥、群众联络提供临时通信网络。
- 设备互联互通:救援装备(如无人机、生命探测仪)、应急车辆通过物联网卡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保障现场与指挥中心的信息同步。
- 公众应急通信:通过物联网卡连接的应急广播、一键报警装置,可向受灾群众推送预警信息,接收求救信号。
案例: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期间,物联网卡支撑的应急通信车和无人机中继平台,实现了灾区的临时通信覆盖,协助救援队伍精准定位受困人员。
二、智能化监测预警:物联网卡赋能风险感知前移
《预案》强调“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而物联网卡连接的传感器网络正推动风险监测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警”升级:
- 环境风险监测:部署于地质灾害点、水库、化工厂等高风险区域的物联网传感器(如位移监测仪、气体探测器),通过物联网卡实时回传数据,实现山体滑坡、危化品泄漏等风险的早期预警。
- 公共卫生防控:在传染病防控中,物联网卡支持的体温监测设备、医疗物资追踪系统,可协助疾控部门快速锁定疫情传播链,优化资源调配。
- 城市安全感知:城市地下管网、桥梁、高层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卡传输数据,助力城市韧性提升。
三、现场救援与资源调度:物联网卡支撑精准化行动
依据《预案》“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原则,物联网卡在救援行动中实现多方协同与资源优化:
- 救援装备智能化:消防机器人、水下救援设备通过物联网卡传输高清影像和定位信息,降低人工搜救风险。
- 物资动态管理:应急物资仓库的温湿度传感器、定位标签通过物联网卡联网,实现物资状态全程可追溯,避免资源浪费。
- 人员协同指挥:救援人员佩戴的智能终端(如AR眼镜、定位手环)通过物联网卡共享现场画面和位置信息,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案例:2023年甘肃地震救援中,物联网卡支撑的“应急物资一张图”系统,实时显示物资库存、运输路径和需求缺口,使救援物资调配效率提升40%。
四、数据驱动决策:物联网卡助力应急管理科学化
《预案》提出“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要求,物联网卡的应用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气象、地质、交通等领域的物联网监测数据,构建灾害模拟推演平台,辅助制定应急预案。
- 灾情动态评估:通过物联网设备回传的实时影像、环境参数,指挥中心可动态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 公众参与赋能:开放物联网数据接口,鼓励公众通过智能设备上报险情,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的应急生态。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物联网卡在应急领域潜力巨大,仍需突破以下瓶颈:
- 网络覆盖冗余度不足:极端环境下需强化“空天地一体化”通信保障;
- 数据安全风险:需建立加密传输与隐私保护机制;
- 标准体系待完善:推动物联网设备接口与协议的标准化。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物联网卡将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向“智慧应急”转型,为《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落地提供更坚实的技术底座。
物联网卡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正在重构应急管理的逻辑与模式。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将更好地实现“平战结合、快速响应”,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科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