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慧治水,让“治水”变成“智水”,数字“治水”正守护重庆一江碧水向东流
“受暴雨影响,蒲河水质呈现黄色。”在蒲河流域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段,万盛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罗在波和同事一边巡查河岸,一边将巡查情况录入“大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
罗在波说,别看这只是一个数字化系统,但它全面整合了地表水、饮用水、各类污染源等基础数据,具备数据查询、视频监控、分析溯源、问题交办等功能,是一部水环境管理的“百科全书”,能为水污染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精准治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万盛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有关工作人员在蒲河流域辖区段一边巡查河岸,一边将巡查情况录入“大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今年4月,扶欢河万盛段总磷指标出现连续超标,依托“大渝治水”,通过系统查询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搜索污染源、筛选特征因子等手段精准溯源,第一时间采取采样分析、企业约谈、临时工程等应对措施,最终该月水质断面达到Ⅲ类考核要求。跨界河流排污死角多、水质易反弹,是水污染的“重灾区”。“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毗邻区县或需要多部门共同治理的污染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系统上传污染照片或视频,由系统直接将问题交办给相关责任主体,并进行跟踪督办,从更高层面切实有效地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罗在波说。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技术室主任刘晓介绍重庆“大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据悉,“大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水环境治理系统。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技术室主任刘晓介绍,依托该系统,在前端,综合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等技术,目前重庆已初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形成“环保天眼”,实现污染“早发现”。在后端,依托AI图像识别,能全天候自动抓取断面周边1-3公里河面垃圾等问题,还能利用热成像技术发现肉眼分辨不了的问题,实现及时预警、精准溯源。
“在污染处置阶段,依托‘大渝治水’,我们建立了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跟踪—销号—评价’闭环管理流程,实现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多区县、多乡镇问题协同办理。”刘晓说。
航拍蒲河流域万盛经开区段岸边一湿地公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对全市120条河流水环境状况进行智能监控,实现问题1秒钟发现、1秒钟推送、1秒钟响应,最快8小时内整改销号;用4.7亿条数据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数字化管水一张图”,溯源精度提高80%;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问题处理由原来10天缩短为2天,效率提升80%……近年来,重庆抢抓数字化改革的契机,深化“数字赋能”,全力打造智慧治水系统,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如今,数字化深度应用于智慧治水的场景在重庆随处可见,让“治水”变“智水”,数字“治水”正守护重庆一江碧水向东流。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1—4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卢利说,按照全市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要求,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大渝治水”大数据应用系统建设,构建“空天地”数字水生态环境感知一张网,坚持市、区县、乡镇三级纵向联动,促进跨区县、乡镇、部门、省界四维横向协同,形成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助力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